阅读历史 |

第一百七十五章 新大明诞生记(2 / 3)

加入书签

有公共的卫生设施。下水、泄洪、垃圾回收等等比后世认为的要先进的多。除了没有抽水马桶这种东西之外,竟然还有公共厕所。有人专门开这种厕所来回收夜香用于堆肥。大明璟只能开金手指来在这基础上提高。一般州府府城都有混堂、浴肆。往往一文钱就可以洗了。大明璟就帮它们装配更好的设施来提高体验感。

整体提高全民生活素质是大明各种低价的民生商品的普及带来的。对民生设施的改进也让卫浴设备进入普通人家。大明人本来就很讲究个人卫生,在各种方便的设备普及以后。整个带来的是生活方式的调整。城市道路的延伸和州府、县乡之间的道路扩建翻新等工程的落实,让出行变成一件简单的事情。商品的流通让大江南北的生活差距慢慢缩小。政务司的要求是道路要下乡,政令要进村。甚至在一天宗族治理的自然村内出现了捕快。县衙中的三班捕快扩编,人员要下乡进村。政宣司的主簿也开始下乡进村。落实地租的上限控制。如果有发生欺上瞒下的情况。一旦落实就全家流放到建明。财产除保障基本生活一年的额度外全部没收,一部分作为地方财政一部分上缴户部。农民的赋税减免,自耕农需要上缴所得的一成五作为税金。地主则需要缴纳收入的三成作为税金。佃农不需要支付税金。这种税金差额基本杜绝了自耕农携地投献的弊端。开荒者三年免租。如果自然村接受农场模式,可以成为农场员工。按照收成那薪资。国家会补贴农具和畜力。而且农场的酬劳分配有第三方财务机构来分发。这样也杜绝了贪污腐化的想象。第三方财务机构三年一轮换。不得在通译地区运作三年以上。违者一经发现,管理者和当事者流放建明。

本小。说首--发^站>点&~为@:塔读小说APP

每年都有大概不下十万人被流放到建明,而且不乏一些有专业技能的人员。怎么说也是给建明输血了。建明帝在位置上坐的很开心。因为政务司给他设计的整个系统都不用他动脑筋。哪怕他的朝廷再作,经济命脉控制在四海手里面。说的难听点,那些文官谁敢闹。四海直接把港口码头一封锁。没多久,他们就得瞎。所有的大明劳工的薪酬都是四海来支付的。建明所有的一切都是由那些矿来产生的效益而存在。哪怕那些文官把所有的矿都收走。他也运不出去一分一毫。卖给谁?就算有人要,谁敢买?死不死啊。

新疆目前就是一个超级大型的工地,修路、堡寨、河道、农场。原住民学会了如何种植水稻和麦子。现在的新疆最多的是什么?是学堂,到处是识字的学堂。学会大明洪武正韵的话,工钱可以涨半成!如果会写汉字能涨到两成!而且未来升职的话会说洪武正韵和写汉字是必须的。不然再有本事都不行。新疆从来不打击原住民的信仰,而且在大明召集了不少懂远古巫术和萨满术的学者前去新疆和那些部落里面的大祭司一起探讨。在新疆搞出了一套给予远古巫术和萨满教以及新疆原住民巫术的新宗教。被称为古殷教。主要的教义无非是教人向善。里面最重要的一点是,新疆人和大明人同源同宗,新疆是殷商固有的领土。所以新疆和大明的关系就好像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一样!新疆作为大明的海外行省享受着和大明一样的政治地位。新疆人如果到大明,能享受和大明人一样的福利条件。当然目前来说大明人去新疆比较多。新疆人去大明主要是那些原部族的贵族子弟,都是去学习的。未来他们回到新疆的时候。新疆就完完全全变成大明了。除了地理上有点距离,其他都没差别。在这个年代民族意识还没有觉醒。大多数人觉得大明给他们的生活比以前好。就完全的倒向了大明。

新疆算是大明政务司最为得意的作品了。大量的资源从新疆源源不断的用大船装载到大明。大明政务司经过设个慎重考量和朱高煦以及朱高燧签订了铸币代理协议。由大明皇家银行及大明铸造局共同成立一个大明新疆铸币司。负责在南北新疆两地铸币。而大明皇家银行和大明政务司、大明鸿胪寺共同成立一个大明新疆发展银行。负责货币的发行以及整体的金融规则的制订。朱高煦和朱高燧喜欢探险。两人在一起要么就是找新航路要么就是往南疆的密林就是后世的亚马逊森林里面一头扎进去。所以政务直接委托大明内阁政务司外派。他们玩的很开心,张辅、大明璟累的够呛。人手不够啊。本来半年的政宣司培训缩短到三个月。政务司在大明全境招募愿意去新疆的读书人。大量的庶子、次子报名参加,这可是能创造一个家族的一个大好机会啊。

大把的年轻人怀揣着梦想在政务司如同填鸭式的培训结束后,在船上还要接受一定的军事训练。到了新疆在往驻地的路上还要进行军事训练。直到他们起码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基层指挥员为止。这个时候他们将开始他们毫无头绪的政务生涯,所有的一切都在一本政务手册里面。他们平时的工作就是不停的解决问题不停的发现问题,汇总整理后向上汇报。一般不出三天,所有的问题都会汇总到政务司。政务司有个海外行省解决方案小组。负责给新疆的政务司外派管理人员出方案。当然不可能光凭拍脑袋就能执行。如果方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