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15章 紧锣密鼓(下)(2 / 3)

加入书签

系统过于粗糙了,扎针之后,让电子系统产生反应,这技术怎么也要等三十年以后,才可以付诸于铜人身上的。

“唉……

那就赶紧起运吧……

这两万两百具针灸铜人,是不是没处中医院都有啊?”

提及铜人的数量,就要提及分配。

两万两百具铜人,价值几何,吕老并不在乎,他在乎的是下面的中医师,能否因此获益。

“吕老,咱这可不是过家家,还要一碗水端平。

飞机上的两百具铜人,函授学校一百具,岳老两具,剩下九十八具,各处的学校平均分配,没有中医院的份儿。

所有的针灸铜人,只会是学校的教具,不会成为中医院的摆设。

另外,我还让那边的厂子设计了中小两种形式的针灸铜人。

中型铜人如大型的一般,小型的只能用以认穴、认脉络。

这次岳老这边没有中型的铜人,以后,中型的铜人,会作为给中医师的奖励,但想要获取很难。

这些只是后话,您老在中医学校跟赤脚医生这事儿上,没遇到什么问题吧?”

北边的便宜,李胜利当然会占,除了成人体量的针灸铜人之外。

他还额外定制了一批缩小版,只是能铸造多少就很难说了。

虽说毛子的制造能力强大,但两万具针灸铜人,也需要年余时间铸就,剩下的时间,能铸造多少中型铜人,就很难说了。

李胜利提及中医院的麻烦,吕老这边也是欲言又止。

部里在中医局这块,吃了李胜利的大亏。

如今风头有变,有些人就想报当初的一箭仇。

可他们太小看李胜利的手段了,如今下面的中医院跟中医诊所,辐射到的中医师连同赤脚医生,一百多万人。

部里想要,吕老直接就给了一个月的工资单,一亿!

加上中医院跟中医诊所的补贴资金,一年几十亿的样子,一下就让部里望而却步了。

至于部里要养活这些人的产业,李胜利这边也有后手,上面签发的一份合同拿出来。

不说下面数不尽的产业,如今山上的中医基地,按照复利计算,已经价值五亿美刀了。

这些产业都是需要现金交割的,真要拿走这些不难,难的是从哪搞来几百亿的资金。

李胜利的实际投资,可能也就十几亿,但随着市场的发展,现在这些产业加在一起的市价,就是几百亿。

收回去,嘴上说着简单,但做起来,却没有一丝可能,除非强收。

见吕老不说话,李胜利自然知道其中的难处,便接着说道:

“吕老,部里那些狗屁倒灶的事,跟咱没关系。

最近港城那边有笔款子,足够花用。

这一两年之内,我还要为切尔诺的事儿收尾,您这边多受累。

将所有的赤脚医生都要兼顾到,地方上的苗医、壮医、蒙医、藏医也可以适当的扶持一下。

总之一句话,市场上怎么样,咱们不管,只管咱们之前的计划。

赤脚医生是做出过贡献的,无论他们以后是否从医,我们都要给他们保障。

有一点咱们的态度也是明确的,资金只在农村拓展,跟城里没关系。

涉及城里,我们的资金只投中医院……”

许多事,身在奥恰基的李胜利看的比吕老要清楚的多。

市场上的寒冬只是一时的,将来的市场还是市场。

百业不兴的当口,也是最后的一次机遇了。

这时候的投资,十几万丢下去,只要经营得力,两三年之后,就是几百万。

这类植根于乡镇、农村的小厂子、小作坊,虽说很难在规模上做出突破,但胜在长久。

加上乡镇县级的统筹,以及对外部市场的掌控,只要这些小厂、小作坊发展起来了,就会变成一处处长久的财源。

这几年,市场的发展也是长足的,就跟如今欧盟那边的反垄断一样。

这边出口的彩电,已经从几万台,上升到了百万台的数字。

欧美的一些电视机制造厂家,不得不降价三成维护自家的市场。

这种维护,在李胜利看来也是徒劳的,只要国内上手并大量生产的东西,成本只会越来越低。

电视机市场,欧美那边是不占任何优势的。

随着杜娇阳在岛上的收割动作,全套更先进的彩电生产技术,也在紧锣密鼓的引进之中。

有了岛上白得的技术,在电子制造领域,这边的市场只会步步紧逼,让欧美厂家缴械。

岛上的专利制度,跟国际上也是大不相同的,就跟诺奖得主中村,发明蓝色LED灯的那个,从企业得到的奖励不过区区两万日元而已。

在岛上,社畜可真的是社畜,规矩森严的很。

说白了,那就是专利是属于岛上的,但盈利要归于资本。

杜娇阳在国内投放技术,也不是滥好人一般的兼济,该收的专利分,一分也不会少的。

只不过这笔专利费不会流回岛上,而是直接到了邹锦在关口附近的研究院。

之前提到的蓝光LED,就是李胜利这边医疗设备技术的末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