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五百二十四章 雷公炮炙(中)(2 / 3)

加入书签

代,病患跟病症是基本稳定的,工业化、市场化之后,病患、病症的改变,跟农业时代也是有极大出入的。

普通百姓在充足的物资供应之下,身体状况同样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瞪了只顾自己学问的刘老一眼,李胜利也没话说,在刘老眼里,各色典籍比医书重要的多,一行人有一行人的关注点,没办法的。

现在的医理厘清主要就是做的这个,这事跟培养医家或是大医家无关,但可以培养出大量可以治病的普通中医师。

找到依旧在空屋里挑书的付宜卿,见她对自己有防备之心,李胜利也是无语,都这岁数了想的什么好事?

“李家嫂子,给我查查前期收拢的旧书之中,有没有跟雷公炮炙论、补遗雷公炮制便览相关的书籍?”

山上的别院,春末、夏天、秋中住着是没问题的,但深秋之后,住着就不怎么舒服了,冬天更是跟冰窖一样,取暖,也不能把山上的树都砍光,不现实不说,还犯法。

医理的厘清,也是为了改变中医个体病例多,普遍病例少的症结。

就比如中外之人体质不同,外国女人不坐月子、而且还在坐月子的过程之中喝冰水,就是跟中医理论相悖的。

见小舅子眉毛竖了起来,王前进有些头皮发麻的回道:

“借书的叫陈问海,我找司里人问过他,人硬气的很,不怎么愿意搭理我。”

这就是饮食结构跟中医之间的话题了,说复杂是很复杂的,说简单,也是有实例可循的。

找到刘老问及医书之事,这老头也是光棍,直言自己对医书没什么兴趣,这事得去找李许氏的大儿媳付宜卿,医书之类,是她在经管的。

旧书之中的医书之类,也是李胜利极为关注的,不管是宋元残册,还是清末的整套,只要是医书,就在书单的范围之内。

到了马店集这边,找到王庆平,先大致问了一下人员的安排,如今各村都在做粮食秋收、秋种的收尾工作,即便药材秋收的计划已经下达,与粮食相比,药材依旧属于末节。

回到马店集,李胜利先是找到刘老问了一下,最近弄来的旧书之中,有没有相关典籍。

今年秋收的重点,也是分阶段的,先期要以洼里那边为主,因为防空洞划拨下来的山岭地,草木类草药就是第一阶段的重点了。

山上这边的采收难度大,山里温度低,时间上也能延后一些,将人力主要集中在洼里的山岭地,以最快的速度刮干净之后,再进山采收山里的草木类药材,就是最近一月半月的活计了。

所谓一人一方、千人千面,其实问题主要还是出在了医理跟人体不契合这方面。

除了不设上限之外,卖药材奖粮食这一节,药材公司那边给增加了一倍,又在价格上给了活扣。

这也是李胜利要让成老主持医理厘清的根源所在,虽说后世的膏粱、蔡霍之分,跟如今成老的还有区别,但大致的理论框架还是好用的。

而且雷公炮炙论的原书,据说在元以后就失传了,想到之前自己想的,这套彩画版的雷公炮炙论,大概跟世面所传相同,倒是有些谬误了。

炉子跟煤炭,就是摆在杨玉莲面前的大难题了,炉子还简单一些,能买到,煤炭,没有指标,那就只能想想好了。

想明白了这个,李胜利张嘴就要书,王前进则是直接撇了撇嘴。

这话,说的难听一点就是资质差点,说的好听一点,那就是从医的时间短了,缺历练。

说是厘清医理多少有点说大话的意思,更直白一点的说辞,应该是简化医理才对的。

有这批名老中医在,经验的传承,稍微延后才能被提上日程,目前最主要的还是医理这边的开局,经验只是表象,真正要传承的还是医理。

想要系统的学中医,没人引路全凭自学,那对资质的要求就高了,有了高人引路,中医的入门其实不难。

但走城外石钢的路子就很简单了,煤炭的问题解决了,运输还是个问题,在李怀德的牵线之下,许出了一大批还没影的羊只,运输问题也就解决了。

医书之类,显然是入不得老头法眼的,这老头的藏书之中,虽说也有几套古医书,但按照他的说辞,只是不想暴殄天物,顺手为之罢了。

大致安排完之后,李胜利又赶紧进城,首先要做的就是在各处信托商店搜刮炉子,至于煤炭,还是找李怀德解决。

这些无论是对李胜利还是对自训班的学员,都需要慢慢的推进。

做事之前,弄点金条、国库卷揣他家里,我就不信他能解释的清。

当然二百七十九倍是不可能的,翻倍也是不可能的,李胜利估计,能在原有的价格上提个几成,意思差不多也就到位了。

“书呢?”

后世所说,中医无需发展,也是这么个道理,三千年的中医,理论两千年前就基本成熟了。

这两套书,是西南中医研究院的王聘贤老中医,历经重重磨难,才完整保存下来的。

“李先生,之前的事我回去跟我婆婆说了,我婆婆说了,我家受先生大恩,万死难报。

先生,想做什么做就是了,我守的住,也忍的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