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百八十七章 内科中级(上)(2 / 3)

加入书签

的药工应该掌握的。

医家也是人,不仅有误诊的时候,也有开错方子、用错药的时候,药工得力,适时的提醒一句,保住的可能就是医家的招牌了。

谁知道,医家开错方子的是什么人,万一是了不得的人物,医家就要倒霉了。

真正顶级的药工,比医家还难寻,真正按照中医的规矩来,药材可不是丢进砂锅加水熬开,滤净药渣就能入口的。

一副药想要真正的得力,药材是根本,但这剂药该按什么顺序下药材,该在什么时候熬药,用什么样的水熬药,该如何送服,该什么时辰用药,都是有讲究的。

中医有人体五气,还有大环境的五运六气,还有一个一人一方的说法,真要考究起来。

一副药从采药、炮制到开方、煎药,再到服用,讲究多到让人望而却步。

没有一个专业的团队,这事儿就只能想想,御医王家当年就是这个团队里的一员。

同样的一剂药,就拿桂枝汤来说,普通百姓可能就两三毛的成本,到了太医院,就是几百几千两银子一副了。

算上人力成本,可能几百几千两银子也是打不住的。

当然同样的一剂桂枝汤,百姓用来跟皇帝用来,作用可能是一样的。

兴许皇帝用起来,还不如百姓用的粗粝版本,但讲到正确用药,几百几千两银子的才是正确的方法。

这茬对西医也是一样,基础病、常见病,真正能用对药的有多少?

即便是进了医院,用药方案拿出来,也大多是经不起推敲的。

这茬口就没道理可讲,头疼脑热,花几千进医院不一定能治好,自己在药店随便买点感冒药,几块几十块也能治好。

依法用药,就是个实际存在的标准,虽说大多数时候用不上,但就是实际存在。

制药、开方、抓药、服药,中医都是有严正标准的,按照太医院的说辞,差一丝一毫都不成。

都说西医先进,能有中医的规矩先进?

真正拿出来中医的规矩,别说是一般的中医师了,就是大医家也没本事胡乱用药的,老规矩就在那死死的卡着。

这些老规矩,才是真正安全的用药标准,这可是用皇帝人头验证过的。

这些规矩肖凤不掌握,只能是堪比老药工,而不是真正的药工,不过到这对李胜利而言也就够用了。

肖凤得力,是柳爷愿意看到的,李胜利诊病疯魔,就得有个得力的药工,不然乱了规矩,砸了招牌,医界就难以存身了。

“叔儿,我不想去……”

对肖凤而言,辨药背书是很枯燥的,她不喜欢,这也源自老娘对她教导。

玩刀厉害,那是要出死力的,五六岁的年纪,就要用刀挑着一碗水,撒了就得挨揍。

十年功成,学手艺的枯燥痛苦,肖凤这边深恶痛绝。

“那就回家陪着你娘。”

一句话拿住了不想出力的肖家小茶妹,李胜利招呼一声赵老大,马车就向马店集驶去。

进城回家,还是要带上肉食的,经过年前的调理,李胜利已经开始长肉了,这个过程如果打断了,开春就得再调理一遍,所以他对于饮食的要求高了一些。

因为老支书王胜庭的强制管辖,冬日的马店集村里村外,显得格外的萧瑟。

但这也只是环境的萧瑟,今年过年,马店集的社员们过了一个十几年之内,最好的肥年。

除了三十晚上羊肉蛋的饺子,一家五斤带骨羊肉,根据家口大小,两三家一副头蹄下水。

年前年后吃大肉的村子,除了草原上,也是不多见的。

饱餐加肉食,老支书王胜庭虽说气力不继,但在马店集的威望,却攀向巅峰,社员们的心气也在家里慢慢的高涨。

冬麦的收成跟去年有关,注定是没个好收成的,但秋后的苞米、明年的冬麦,王胜庭跟一众社员们都是信心满满的。

不提别的,仅是屠宰场年前年后攒下的肥水,等入春、入夏沤上了粪肥,就是原本马店集沤粪数量的数倍,粪肥足够,就意味着丰年要来了。

在屠宰场搭上几只全羊、几挂羊下水,老支书又出村要账了,李胜利也没在马店集多待,挂了账,就启程进城。

从洼里到城里,李胜利的治愈任务数又涨了一个,剩下的十几个,说不准在家里躺着,也能慢慢涨足。

除了内科中级之外,李胜利这边还有个割治高级的任务没有完成。

离开城里的时候,任务数三十多个,再进城里,也就到了五十多个。

缺医少药的农村,伤患也真是不多,不是没有,而是许多伤患,自己就能处理,这就是生存经验了。

城里需要缝针的伤口,在村里,一把草木灰、一把香灰,或是一点马勃粉,就能解决大部分的外伤。

断了指头或是血止不住的伤口,在农村才有看医生的资格,这就给李胜利完成任务增加了障碍。

柳爷那边让他过了二月二再下乡,李胜利未尝没有顺水推舟,在城里完成割治高级任务的想法。

进城之后,依旧是李家、肖家吃羊肉,张股长、张科长那边吃羊杂,少带了点羊肉。

送礼,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