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35章 臣惶恐(2 / 3)

加入书签

不过问,全由吏部决定。三品以上,那宰相也只有提名权,决定权在皇帝。

贞观以来,吏兵二部尚书惯例是要加衔入政事堂的,甚至民部尚书也要加衔进政事堂为相。

地位十分突出。

“臣举荐赵国公长孙无忌为吏部尚书。”武怀玉当众道。

“辅机身体一直不太好,还需调养。”皇帝委婉道。

“那臣再举荐许国公高士廉入朝任吏部尚书。”

“高士廉在益州时间不久,且现在忙着疏浚汶江、开挖新渠,暂时还不能入朝。”皇帝再次拒绝。

李世民顿了顿,“如晦曾经以兵部尚书检校侍中兼摄吏部尚书,总监东宫兵马,知选事,朕便也照此授你兵部尚书检校中书令兼摄吏部尚书,总监东宫兵马,知选事。”

跟杜如晦当初不同的是一个检校侍中一个检校中书令,但相同点是兼管二部,尤其是掌选事。

吏部掌五品以下文官考选任命,兵部掌五品以下武官考选任命,宰相本身则掌四五品官的提名,

当初杜如晦的官职,其实就是一人管了五品以下文武官员的选事,又还兼有五品以上官提名权,

“陛下,臣惶恐,不敢接此重任,请陛下另择贤明。”

官越加越多,武怀玉已经怀疑李世民根本不是真要授他这些官职,而是在试探什么了,尤其是那总监东宫兵马这个差事,这不是什么正式官职,当初杜如晦任此职,那是因为那时李世民还没当皇帝只是太子。

武怀玉一再拒绝皇帝好意,皇帝脸色不太好看起来。

张阿难见状,上前几步,小声对皇帝道,“陛下,可以开宴了。”

“嗯,开宴。”

宴会开始,觥筹交错,好不热闹。

广场上的几千百姓们,还在争抢抛洒下的钱。

几杯酒下肚,李世民也忘了刚才一点不快,在那乐声中,不免有几分得意,他对坐在一角沉默着的颉利招手。

“请颉利为大家舞一曲!”

颉利面皮发紫,心中极为憋屈,手都在颤抖,但在一众大唐君臣的目光下,最后还是只得硬起头皮,起身应诺。

来到御前,开始跳舞。

颉利以前也喜欢边喝酒边吃肉,一边左拥右抱搂着美人,再听歌看舞,但他的舞跳的却很一般,

颉利很胖,

粗胖的身体,加上紧张的心情,还带着几分醉意,这舞跳的极为笨拙,可看着他那狼狈的样子,

大唐君臣却都非常高兴,哈哈大笑。

一边的北平郡王突利似乎早习惯了这场面,他在大唐一年多,没少给皇帝跳舞,刚开始也是不习惯,慢慢的也就习惯了。

他马上就能回到草原去,

心情痛快的喝不了不少酒,看到颉利那笨拙狼狈样子,他居然哈哈大笑几声,直接下了场,跟着颉利一起跳舞。

怀化郡王李思摩和安国公执失思力,薛国公史忠三个,你瞧我我瞧你,许久后,也是硬起头皮主动下场,一起跳舞助兴。

看着五人在那乱舞,李世民越发高兴。

这刻是真的心情畅快,

目光扫到几个蛮夷身影,是岭南冯盎儿子冯智戴,还有黔地的蛮酋谢元深、谢强,谢能羽,党项细封部酋长细封步赖等,

“冯少卿,你以此宫宴景象,赋诗一首。”

冯智戴自贞观元年奉父命入京后,一直留在长安,曾是春州刺史的他现任卫尉少卿,在长安挥金如土,慷慨多金,倒也是混个好名声,甚至还常跟杨师道、许敬宗等吟诗唱和,

冯智戴出列,还真就当殿作诗一首,水平能称中上。

太上皇李渊已经喝醉,半倚在那里拍掌叫好,“胡越一家,古未有也!”

李世民也非常高兴,那几位来进贡的蛮夷酋长也是一通马屁狂拍。

皇帝一高兴,便带着酒意下旨,“下令改谢元深的东谢部落为应州,以谢强的南谢部落为庄州,皆隶于黔州都督府,赐二人为刺史。

以谢能羽的牂柯部,置柯州,赐其为柯州刺史,牂柯蛮别部充州蛮,于其地置充州,以首领赵氏为刺史,

细封步赖的细封部之地,置轨州。

武怀玉看着那些穿着与大唐完全不同的西南蛮部落服饰的首领们,这些家伙倒是很敏锐,除了党项细封步赖,诸谢氏,甚至赵氏,其实都是牂柯蛮,部落就在汉代的牂柯郡,也就是黔南一带,历史非常悠久,

谢赵等其实跟现在云南的爨氏一样,也是汉代时南迁的汉地豪族大姓,经过数百年时间,谢赵取代尹、傅、龙、董诸家,成为黔地首领,尤其是谢氏,占据大半个黔南地区,赵氏也是依附于谢氏。

武德以来,大唐朝廷也还是沿续汉魏以来的传统,以地方大姓豪强为刺史县令,利用他们统治管理偏远地区,现在基本上还属于羁縻式的统治,远不如朝廷对岭南地区的控制。

实际上就相当于是土司自治,那些都督、刺史,反正皆得世袭,也没有税赋一说,只有点土贡。

山高皇帝远,鞭长莫及说的就是这些人了。

不过这些人其实也挺关注中原王朝,毕竟几百年来西南最强大的势力其实是南中的爨氏,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