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零七章 东昌,历史的拐点(2 / 3)

加入书签

,且耐力极为可观。不过铁铉和盛庸及其亲兵的坐骑也是上上之选的良驹。竟然让朱能没赶上。看着要进入济南地界了。朱能不得不放弃继续追赶。幸好朱能停住了脚步,否则很难说济南拍出来接应的骑兵会不会让朱能铩羽而归。

直到目前整个东昌之役已经和历史上大相径庭了。历史上燕王靖难自东昌之役开始艰难重重。几次死里逃生。最终在建文朝不断作死的情况下才艰难的扭转了战局。现在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燕王未来大概率是不会再上战场了。而整个燕军的进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南军在几次被迅速的击败后。大量的回到南方的败军把惨烈的几乎一面倒的场面传遍了整个南军。将领们却始终不把真实的情况传递到中枢。使得那几个文官一直没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一直在理所当然自以为是的出谋划策。这样的背景下,靖难之役不输才怪呢。

东昌城中很快就安静了下来。南军早就被杀的胆寒了。所以接收俘虏变的很配合。唯一让燕军辎重兵头疼的是南门那堵的死死的城门洞和东门前大营中尸横遍野的神机营炮兵杰作。随队的民夫虽然已经是见多识广了。但是这次的收敛尸体要比前几次轻松很多。起码碎尸并不是很多。唯一的相同是,绝大多数尸体都是献血流干的状态。原本的南军大营,建造寨墙的原木被拆卸下来围成了柴火堆。南军的尸体被堆叠起来。大量的燃料被倒在了尸块上。最后把火药撒到了最上面。一把火上去,火药助燃。烧起来速度很快。然后淋上去的燃料“轰!”的一身爆燃。带着尸块燃烧起来。辎重兵有个忌讳,他们从来不吃烤肉、叉烧等食物。这种味道和焚烧尸体的味道很接近。

为了把城门洞里面挤的满满登登的尸体从里面抠出来,辎重兵是想尽了办法。最后实在不行就只能硬上了。一具尸体一具尸体的切开往外捞。直到切割到三分之一的时候,才开始松动。辎重兵在干活儿的时候没人近前。能干这活儿的神经都很大条。大明璟如果的时候去看了一眼。结果差点没把自己整出战后创伤综合症出来。实在是感觉有点看不下去了。就让辎重兵索性一把火烧了。然后进去扒骨灰。

燕王和张玉等一众高级将领在认真的讨论到底要不要打济南的时候。在定州的平安、吴杰实在是等不下去了。准备向南派遣一支三万人的军队。看看有没有机会去和铁铉、盛庸一起搞一下燕王。因为战场遮断,所以平安、吴杰根本收不到铁铉、盛庸的任何消息。他们心底里面是有过那么一丝不安。但是总感觉燕军孤军深入一定会以野战为先,不可能去攻城的。谁能想到那两位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二货竟然出城和燕军野战。从某种程度上说,铁铉、盛庸还是按照历史的轨迹来行事。但是他们遇到的不是历史上的燕军了。

历史上他们差一点就要了燕王的老命。东昌之战对于燕军来说,并不是那么的顺利。虽说燕军擅长野战,但是面对数倍于己的兵力,确实难以招架。特别是铁铉把准朱棣喜欢亲自冲锋的命脉,下达全体将士可以直接诛杀燕王的命令,明军更是像杀红眼的恶狼,向燕军发起猛攻。对阵中,燕王朱棣屡遭险境,全靠身边众将力保。张玉在战斗中,撕心裂肺地叫着朱能去保护燕王朱棣,他却独自冲向明军,当看到受伤的铁铉时,更是一股怒火涌上心头,拼尽全力去追杀。当张玉带着十几名燕山卫士被盛庸大军团团围住时,他宁死不想,用生命效忠了朱棣。“燕山男儿,铁骨铮铮,四海相逢,共赴山河之约……”赤胆忠心、英勇无畏的燕军大将张玉正是用自己的死,激起已经苦战3年有余的燕军将士心中怒火,为朱棣后续的领兵杀向南京提供一个加速推进的导火索。

盛庸作为一名有兵法理论有实战经验的大将,虽未曾有单独指挥大规模作战的机会,但是在第一次守卫济南的战役中锋芒毕露,和铁铉合力击退了燕军。他们在摆脱了朝廷指派大将的束缚后,更是可以一展拳脚,竭尽全力为朝廷效力。铁铉本对盛庸的作战部署有所顾忌,因为他深知燕军擅长野战,明军擅长守城。但是盛庸的一席话打消了铁铉的顾虑,盛庸称“他认为这世上没有不能打仗的士兵,只有不会用兵的将军”。于是乎,东昌之战从守卫战演变成了进攻战。盛庸和张玉是老相识了相识快30年。在北元都是身为枢密院同知的高官,两人的关系是很好的。虽然后来各为其主,相互之间还算是惺惺相惜的。张玉最后被明军包围时,盛庸还以“我们不是没降过”的说辞劝他再降一次,张玉却不屑地表示“朱允炆不配让他投降”。并怒骂盛庸“张玉不幸,竟曾与你这种小人同列,当真让人齿冷……”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

当铁铉下令诛杀张玉后,盛庸身边的随从还要斩下张玉首级,但是盛庸念及旧情,不允许这样做,并号令全军称“张玉已被斩于阵前”。话说回来,张玉阵前如此气场,不单单是个人的风骨所在,更是他深知盛庸的品行和为人。张玉也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用怒激法帮助燕王朱棣。其实,张玉对盛庸使用攻心法还是有把握的,虽知此人人品卑劣,但用兵却是一把好手,而且饱读兵书,并对同样出身的自己有一定的认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