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零三章 沧州攻略正式开始(1 / 3)

加入书签

军制、经济、民生各种改革都进行的很顺利。接下来就是要对南面进行军事上的压迫了。目前的态势是建文朝廷不断的调整着军队,甚至把广西的狼兵都调了过来。可惜因为水土不服在金陵病倒了一大半。根本形不成什么战斗力。历史上的记载是燕王说:“今盛庸驻师德州,吴杰、平安守定州,徐凯、陶铭筑沧州,相犄角为吾梗。德州城壁坚,且敌众所聚,定州修筑已完,城守亦备,皆难猝下。独沧州土城,溃日久,天寒地冻,雨雪泥淖,筑城不易。我乘其未备,急趋攻之,必有土崩之势。今佯言往北征,因其懈怠,偃旗卷甲,由间道直捣城下,破之必矣。”用白话文来说就是现在密云指挥使右军都督佥事平安、安陆侯吴杰驻守定州。历城侯盛庸驻守德州。副总兵官徐凯、都督陶铭驻守沧州。三者相互之间互为犄角,对燕军威胁很大。德州在白沟河南军惨败之后便在建文朝廷斥以巨资加固城墙工事。而且城内南军数量众多。定州的城墙加固早就完成,守备力量也很强大。如果要突袭很难成功。而沧州的城桓加固工程却因银钱不够人工无法给付,最后便拖到现在还没有完全竣工。而且东门附近一处曾经因年久失修雨水浸泡而垮塌很久的城墙根本没有动工修缮。我军乘其不备急袭攻打,必将达到对方土崩瓦解的效果。这次我将佯装北征漠北,对方一定会懈怠。我军偃旗息鼓从小道直捣城下,必将一击破城。

南军的部署信息都被北平城的锦衣卫所掌握。锦衣卫改制后分做三个大部门。一是宿卫,主要针对燕王府的值宿宫禁,担任警卫。以及内部甄别反间谍的工作。二是间卫,主要负责对外情报收集,对外域指派间谍的任务。三是谋卫,他们的任务比较新奇。通过各地的驻守锦衣卫收集上来的情报予以分析。大明璟给他们的八个字的定位:“大点假设,小心求证。”可以怀疑一切,但是一定需要证据来支撑。在现代属于大数据分析的范畴。实际上一旦开始做,会发现这个时代的人基本没有保密意识。很多信息都可以从平时的活动中收集到。而且因为达官显贵府中的下人数量众多,所以渗透就变得很轻松了。现在连金陵皇宫里面都有大明璟安排的探子何况普通官员家里面。齐泰、黄子澄、方孝儒、练子宁家中都有锦衣卫的人在潜伏监视。在收集到的情报上,南军的部署就好像一张满是破洞的网。燕军甚至可以在这些防守空隙中直插金陵。不过这种险招燕王府不会使用。真正的战争在正面战场上都是用最朴实无华的坊市来战斗。着世界上古今中外的战斗,绝大多数都是在看交战双方谁先犯错。谁的军士更加的坚韧。没有那么多什么计谋。很多都是后世人包装出来的。几乎无法复制。有句话大明璟一直很欣赏,在足够的实力面前,再精妙的计谋也是苍白无力的。所以才会有以不变应万变这句话。绝大多数时候阴谋是干不过阳谋的。

燕王府上下一直认为,目前军队士气高涨,粮草军械都到位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燕军上下都憋着一股劲儿呢。而且民间的呼声也很高。现在工商业已经步入正规。地方上减租已经基本达成。所有人都获得了比以前更好的收益。没人愿意在回到以前的状态了。连以前随处可见的乞儿、流民都没有了。当然南方逃过来的农户还是不少,绝大多数都由州县两级的户房、工房联手组建的收敛营收敛。由锦衣卫甄别,统一发放生活物资。安排到各地的农庄务农。大农庄的施行让一个农人的可耕种面积大大提升。可还是有大量的土地被闲置。大多数农户都去做工了。没人种地了。这样就极大程度上缓和了本地农户涌入工商作坊后土地耕种缺人的窘境。大明璟安排在大别山中的那些农寨在这其中起了不小的作用。通过把周边州府的流民吸引过来从某种程度上也削弱了建文朝廷的公信力。大量的流民、逃户被充实到北平府附近新设立的大农庄里面。这大农庄的建立是减租后土地贬值,地主纷纷将土地卖给燕王府。燕王府将这些零散土地尽可能的置换到一起,有一部分是新开垦的。聚拢以后把收拢来的农户安排进去进行农业生产。大量使用畜力和新式农具。从草原上置换来的马匹代替传统的耕牛成为了农耕的主力畜力。使农户们的工作效率成倍的提升。再加上高产的新式样农作物让整个北平府一派繁荣景象。gòйЪ.ōΓg

介于这样的局面,燕王决心出兵偷袭沧州。燕王现在麾下是燕山三护卫四万五千人、燕山五军七万五千人、燕山六卫九万人以及大宁卫、广宁卫、营州卫改制的燕山飞骑共六万人。再算上神机营的五万人。已经是二十多万的兵力,而且这些军兵除了炮兵都是百分百的披甲率。目前燕军中甲胄的普及率已经是到了辎重兵这一档了。炮兵因为是在最后的,旁边又有骑兵保护。什么时候需要他们肉搏那这场战斗赢了也是惨胜。虽然平时不披甲,但是还是配备了想马甲一样的套甲在弹药车上。以防万一。至于火器则已经完成了每人最少有两把的地步。就是被保留下来的一部分强弓手也配备了霰弹枪作为近战之用。大家都小看了弓箭兵,他们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射出二十到三十支箭矢。身体的强壮程度赶得上掷弹兵。而且现在又配备了滑轮弓,基本上五十到六十支箭是不在话下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